电影独行月球票房预估 https://www.touzitop.com/ysxm/478.html 绵延的海岸,巡回的爱琴海战舰,宁静的港口风光……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一批来自希腊的艺术品将人们的思绪带向了遥远的爱琴海。澎湃新闻获悉,上博筹备已久的特展——“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今天(7月18日)下午开幕,明起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呈现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与5件古希腊文物(全息投影),试图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和展示希腊与海洋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将海洋丰富的内涵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由于疫情原因,原定的12件希腊古代文物无法如约来到上海,但上海博物馆从中挑选了部分古代文物展品以虚拟呈现方式展出。“疫情造成了人类交往的诸多阻隔,中国和希腊都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文化发挥作用,将对公众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上海博物馆长杨志刚说。 展厅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这是上海博物馆自7月1日恢复开放后首开新展,也是今年举办的首个国际合作展。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共同举办,是2022年中希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文化盛事,纳入“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活动框架。 展览现场 希腊艺术中的海洋“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位于上海博物馆四楼一个小型展厅,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厅总体以海洋的蓝色为总基调,蓝白相间的背景墙辅以柔和的灯光,给人一种宽阔的海面上海浪翻滚的联想,一幅幅颇具异域风情的艺术品点缀其间,给人一种静穆的力量。 展览现场 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拥有一万三千余公里的悠长海岸线。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艺术,孕育自这条独特的海岸线上。展览名称中的“塔拉萨”(Thalassa)即是指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不仅代表了希腊的主要地理特征,也是希腊人思想、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从孕育了古希腊文明和现代希腊的海洋开始。海洋是希腊艺术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希腊艺术中关于海洋的表现方式,从希腊时代艺术一直延伸到现当代艺术。展览分为“古希腊艺术中的海洋”“现当代希腊艺术中的海洋”两大版块,围绕“海洋文明”的主题,展现不同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中描绘的神话人物、海洋生物、港口船只等相关场景,从历史角度探讨展示希腊与海洋的特殊关系,以及希腊人与海洋之间长久深厚的情感。“古希腊艺术中的海洋”展示了5件全息投影的古希腊文物。对海的热爱,与海的密切联系,都在古希腊人的宗教和神话传统中有所体现。这一板块原有12件古希腊文物,受疫情影响,主办方将其调整为使用全息投影技术的5件文物以虚拟呈现方式参展,其中包括雅典卫城博物馆所藏青铜雕像《骑海豚的青年》、马格尼西亚古物局/沃洛斯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以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所藏青铜雕像《波塞冬像》和阿提卡红绘带盖盒。 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全息投影) 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所藏船型金耳环(一对)(全息投影)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所藏青铜雕像《波塞冬像》(全息投影) 第二版块“现当代希腊艺术中的海洋”呈现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28位希腊艺术家打破传统的界限,从海洋的壮丽景致中汲取灵感,描绘海洋、沿海地区以及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希腊人与海洋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除了绘画作品外,还展出不同视觉媒介的作品,如摄影、视频、陶瓷等,体现希腊现当代艺术生产的多样性。该版块分为三个主题部分,每个单元均以一首与主题相关的诗歌开篇,将希腊文明的诗意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展览单元开始前的诗 “海之生灵”展现了与海洋世界交织在一起的神秘水生生物和各种人类活动。该部分展出希腊艺术家帕诺斯·瓦尔萨马基斯(PanosValsamakis)创作的釉面瓷砖《美人鱼》、扬尼斯·盖蒂斯所作油画《塞壬—奥德修斯》和帕诺斯·查拉兰布斯的摄影作品《渔夫》等作品。 《美人鱼》(釉面瓷砖) 希腊艺术家帕诺斯·瓦尔萨马基斯一系列釉面瓷砖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日常生活和希腊的民间传统。展览展出的瓷砖和墙面浮雕描绘了海洋生物、渔民以及艺术家最喜爱的美人鱼主题,展现了当代艺术视角与希腊民俗艺术之间的对话。 《渔夫与船》(釉面瓷砖) 艺术家扬尼斯·盖蒂斯的油画《塞壬—奥德修斯》以简单巧妙的方式结合了历史、古代和神话,并赋予个人特色。整体构图受到大英博物馆藏古代陶瓶的影响,人物构图、排列方式、姿态与古代瓶绘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盖蒂斯用戴着帽子的男性头颅取代了塞壬女性们的头颅。他以个人化且具启发性的方式,致敬了从古代至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知识,巧妙地贯穿了海洋文化的今昔。 油画《塞壬—奥德修斯》 每个展览单元开始前的诗 “逐浪远行”展出希腊海洋画家康斯坦丁诺斯·沃拉纳基斯所作油画《海景》、《从比雷埃夫斯驶向蒂诺斯岛》和斯特拉提斯·阿西奥蒂斯所作油画《在比雷埃夫斯港口》等作品,向观众呈现希腊各类港口的生活场景以及20世纪初至今的各类船只、海上巡航的景象以及历史中的海战场景。此外,在一些作品中海洋也象征着人们渴望逃离现实世界。 油画《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之一,在希腊的传奇历史和当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浪远行”单元数幅作品描绘了比雷埃夫斯港口。如油画《比雷埃夫斯》这幅海港风景画捕捉了比雷埃夫斯港日常活动中的宁静一刻。画家通过叙述的冲击力和大胆用色,创作出一幅具有野兽派风格的绘画。 油画《在比雷埃夫斯港口》 油画《在比雷埃夫斯港口》描绘了该港口一个标志性的区域——雨中长堤,它通往圣尼古拉斯(AgiosNikolaos)教堂和海关办公室。在这部作品中,由于港口本身具有强烈的流动性,重要的不是形式、颜色的多样化或者构图,而是对不断流动的生命,对等待和沉思的精神的表达。 每个展览单元开始前的诗 “大海深处”展出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所作油画《莫奈姆瓦夏》、埃菲·哈利奥里拍摄的《一切都一样,但一切都不一样》影像作品、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所作油画《静谧海底》、希腊涂鸦艺术家团队OMIO的灯箱装置艺术作品《德尔菲景观》和乔治·策里奥尼斯创作的陶瓷雕塑作品等,呈现海洋的各个方面,从开阔的海平面、质朴的海岸线到寂静的海底,大海无限的蓝色与转瞬即逝的时间形成对比。 埃菲·哈利奥里拍摄的《一切都一样,但一切都不一样》影像作品 展览现场 康斯坦丁诺斯·马利亚斯所作油画《莫奈姆瓦夏》 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所作油画《静谧海底》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 展出的艺术家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所作油画作品《静谧海底》绘制的是爱琴海的水下景观。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是一位潜水画家、雕塑家和教师。1967年到2015年,他花了数百小时待在海底,用不溶于水的颜料,绘制了爱琴海的水下景观。他在潜水和作画时始终保持着警惕——因为在海底,海洋在散发着一种静谧之感的同时,也反映出我们人类内在的恐惧。克服疫情阻隔,促成希腊艺术品展出据介绍,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有着稳固的合作传统。2018年,上海博物馆曾在大堂举办了一个小而美的特展“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展出来自希腊古风时期的科拉女神雕像和红黑绘陶瓶。展览期间还以博物馆大堂为背景上演了一场特别定制的沉浸式戏剧《美狄亚》,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上海博物馆的子仲姜盘、《清江行旅图》也在雅典卫城博物馆交流展出,“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珍宝”特展同样收获了希腊民众的高度赞誉。两场展览圆满落幕后,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决定再将一批文物和展品带到上海,举办一次“希腊文化艺术展”。策展工作在2019年开始启动,却因全球疫情影响数次变更展期。 公元前4世纪末船型金耳环一对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全息投影展示) 按国际惯例,博物馆之间的国际合作展一般由出借展品方派出文物专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押运文物到展出国进行点交以确保文物安全,但疫情使得跨国押运难以成行。因此,希腊方面曾有再度延期甚至放弃展览的想法。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说,当时上博向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寻求支持,同时给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部长写了一封信,阐明举办此次展览的决心。希腊文体部部长很快回信,同意今年举办这场展览。出于对上博专业方面的信任,希腊方面同意展品采取无人押运,线上点交的方式,布展现场由上海博物馆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共同负责。 展览现场 “考虑到文物安全,12件希腊古代文物按当地法律不能采取疫情期间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所以很遗憾无法如约来到上海。但是上海博物馆从中挑选了5件古代文物展品,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以虚拟呈现方式展出。其余的34件希腊近现代展品都按原计划运抵上海。” 展览现场 “疫情造成了人类交往的诸多阻隔,中国和希腊都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文化发挥作用,将对公众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杨志刚说。据悉,在希腊特展举办的同时,上海博物馆还将策划举办“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角度进行文明互鉴比照,扩大临展之间更好组合的互动效应。展览将持续至10月9日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